Wang Wen-hsing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His two novels, Family Catastrophe and Backed Against the Sea, embody some quintessential elements of modernist aesthetics. Dimensions of narrative language, especially its psycho-acoustic effects and symbolic potentialities, are explored to the fullest extent therein. Probing the dark recesses of family ethics and exposing the limits of human dignity, these works pose serious challenges to Taiwan’s conservative and conformist dominant culture formed in the martial-law period. Wang’s relentless endeavors to build a distinctive model of literary creation has earned him enormous reverence in academic circles. Further testimonials of his exceptional achievement include two prestigious awards, the Taiwan’s National Award for Arts in Literature (2009) and the French Knight of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 (2011).——Sung-Sheng Yvonne Chang

READINGS

3 PAGES OF EXCERPT FROM MAN WITH CLIPPED WINGS

《剪翼史》


FAMILY CATASTROPHE (CH. 83)



(The following recording is provided through the courtesy of Professor Peng Yi and taken from his project
"Gramophone: The Prosody of Modernity, the Case of Wang Wen-Hsing"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ED AGAINST THE SEA VOL. 2 (PP. 362 - 364)


(The following recording is provided through the courtesy Professor Peng Yi and taken from his project
"Gramophone: The Prosody of Modernity, the Case of Wang Wen-Hsing"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LINE READINGS

VIDEOS









(Ranked in Chinese character stroke count)

【中文】
Feng, Gillian。〈王文興的〈母親〉:如何運用意象和標點符號呈現母親/貓耳/吳小姐的關係〉。(來源:新批評電子資料庫: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new_criticism/Mother.html )
Sandrine Marchand。2001.11。〈翻譯王文興小說的原因〉。《中外文學》第30卷6期:135-137。
Steven L. Riep,李延輝譯。2001.11。〈〈龍天樓〉情文兼茂。不是敗筆--王文興對官方歷史與反共文學的批判(節譯)〉。《中外文學》第30卷6期:93-114。
方忠。2000.09。〈王文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874-876。
方忠。2004.10。〈歐陽子、王文興的小說〉。《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史論》。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頁65-70。
方忠。2012。〈論王文興短篇小說的現代主義特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2期:44-52。
公視製作。2014.05.15。《文學 Face & Book 第三集: 王文興,文字煉金術》。(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Ygmh_CLI8)。
王理製作、崔宸修導演。1999。《人生採訪‧當代作家映像8:王文興》。台北:大愛電視台。
王安琪。200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文興《背海的人》中的曼氏諷刺〉。《中外文學》第30卷6期:187-212。
王敏。2002.06。〈臺灣現代派小說群的崛起--歐陽子、王文興、七等生〉。《簡明臺灣文學史》。北京:時事出版社。頁324-328。
王文興。2008.09。《文學臺灣:11位新鋭臺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臺灣文學》。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頁165-166。
王文興主講。2007.11。《我如何寫小說DVD》,多媒體影音-臺大文學講座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文興主講。2010.12。《《家變》例講DVD》,多媒體影音-臺大文學講座5。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文興主講。2011.01。《《背海的人例講》例講DVD》,多媒體影音-臺大文學講座6。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古繼堂。1989.07。〈主張全盤西化的王文興〉。《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333-344。
古遠清。2005.07。〈王文興〉。《分裂的臺灣文學》。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頁80-81。
朱文華。2000.10。〈王文興--雙重的反叛者〉。《臺港澳文學教程》。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頁94-96。
朱立立。2001.11。〈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私史-王文興現代主義力作《背海的人》中的「爺」〉。《中外文學》,第30卷6期:213-226。
朱立立。2003。〈現代漢語的個體私語奇觀--從精神史角度看王文興小說語言實驗的意義〉。《華文文學》第3期:37-42。
朱立立。2011.03。〈王文興:困難的人--臺灣知識分子的精神私史〉。《臺灣現代派小說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頁128-153。
朱立立。2014.07。〈生命·文學·信仰--台灣作家王文興訪談錄〉。《華文文學》第3期:19-25。
吳敏惠製作、井迎兆導演撰稿。2000。《推巨石的人:王文興》。台北:春暉。
吳再興。1996。〈論王文興「十五篇小說」的人生觀照〉。《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7期:72-82。
吳達芸。1996.05。〈王文興小說中的裝飾技巧〉。《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頁151-166。
吳達芸。2001.11。〈一個知識份子敗類之死--《背海的人》閱讀手記〉。《中外文學》,第30卷6期:227-243。
李奭學。2004.05。〈文體‧說書‧讀者-評王文興的小說〉。《書話臺灣:1991-2003文學印象》。台北:九歌出版社。頁93-97。
呂正惠。2004.06。〈王文興--西化知識分子的困境〉。《新文學(第2輯)》。河南:大象出版社。頁125-132。
金漢,馮雲青,李新宇。1993.01。〈王文興〉。《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頁700。
周國正。1994.06。〈自由與制約:圍繞王文興《家變》中文字新變的討論〉。《現代中文文學評論》(香港)第1期:53-77。
林秀玲主編。2001.11。《王文興專號》。《中外文學》第30卷6期。
林淇瀁。2009.07。〈場域‧權力與遊戲:從舊書重印論台灣文學出版的經典再塑〉,《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63-286。
林靖傑導演。2012。《尋找背海的人》。台北:目宿媒體。
易鵬編選。2013。《王文興: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8》。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姚欣進。1976.05。〈論析「家變」之情節安排藝術〉。《中外文學》第4卷12期:218-227。
計碧瑞,宋剛。1999.01。〈王文興〉。《中國文學通典‧小說通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頁1107。
洪醒夫。2001。〈從關懷到放棄--我讀王文興小說作品的經過和感想〉。《洪醒夫全集九評論卷》。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頁45-70。
洪珊慧。2011.04。〈《家變》與《孽子》中的父子關係與對「真實」世界的追求〉。《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2期:187-204。
洪珊慧主編。2013。《西北東南:王文興研究資料彙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洪珊慧。2013.04。〈一個人的獨白-王文興《背海的人》「爺」的語言探析〉。《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6期:85-110。
郝譽翔。2008.09。〈他們都說,這是最快樂的事……--論王文興〉。《大虛構時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頁183-187。
郝譽翔。2008.09。〈橫的移植?--六O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家與作品——聶華苓、白先勇、王文興〉。《文學@臺灣:11位新銳臺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臺灣文學》。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頁162-165。
陳典義。1973.07。〈「家變」之人生觀照與嘲諷〉。《中外文學》第2卷2期:148-160。
陳芳明。2002.02。〈台灣新文學史(15)--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151-163。
陳義芝。2009.12。〈借象徵的方式: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淡江中文學報》第21期:153-176。
高天生。1985.05。〈現代小說的歧途--試論王文興的小說〉。《臺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頁107-120。
桑德琳•馬爾尚(Sandrine Marchand)。2014.07。《修改的不可能性:王文興手稿中的刪除、修改和添加內容》。《中山人文學報》第37期:63-82。
馬翊航。2010.12。〈南方‧水岸--王文興的同安街與南方澳〉。《我在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頁228-239。
陸敬思著、李延輝譯。2012.08。〈王文興及中國的「失去」〉。《異地繁花--海外臺灣文論選擇(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185-228。
康來新編。1990。《王文興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
張誦聖,謝惠英譯。1986.11。〈王文興小說中的藝術和宗教追尋〉。《中外文學》第15卷6期:108-119。
張誦聖,葉美瑤譯。1999.07。〈解讀王文興現代主義新作--《背海的人》續集〉。《聯合文學》第15卷9期。頁144-148。
張誦聖。2015.04。〈重訪現代主義--王文興和魯迅〉。《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出版。
張新穎。2003.06。〈現代精神的成長--對王文興小說創作主題的一種貫通〉。《文學的現代記憶》。台北:三民書局。頁50-76。
張曉風編。2011.12。〈王文興〉。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Series—Short Stories(《當代臺灣文學藝術系列--小說卷》)。台北:中華民國筆會。頁166。
寒青。1987.12。〈王文興的小說〉。《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頁489-495。
單德興。1987.06。〈文學對談:王文興談王文興〉。《聯合文學》第3卷5期:166-195。
單德興。2000.05。〈偶開天眼覷紅塵--再訪王文興〉。《中外文學》第28卷12期:182-199。
單德興。2007.05。〈在時光中錘鍊文字--速寫王文與〉。《邊緣與中心》。台北:立緒文化公司。頁36-43。
黃恕寧主編。2013。 《偶開天眼覷紅塵:王文興傳記訪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恕寧,康來新主編。2013。《嘲諷與逆變:《家變》專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恕寧,康來新主編。2013。《喧囂與憤怒:《背海的人》專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恕寧,康來新主編。2013。《無休止的戰爭:王文興作品綜論(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恕寧,康來新主編。2013。《無休止的戰爭:王文興作品綜論(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恕寧,康來新,洪珊慧編。2013。《慢讀王文興》(叢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葉珊。1967.08。〈探索王文興小說裡的悲劇情調〉。《現代文學》第32期:60-67。
葉維廉。1968,05。〈水綠年齡之冥想:論王文興「龍天樓」以前的作品〉。《現代文學》第34期:87-104。
葉維廉主講。2010。《王文興與現代主義》影音資料(台大文學講座:白先勇文學講座)。台灣文學所主辦。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葉維廉。2010.03。〈王文興:Lyric(抒情詩式)雕刻的小說家〉。《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頁220-245。
楊昌年。1976.01。〈王文興〉。《近代小說研究》。台北:蘭臺書局。頁528-529。
廖炳惠。1994.11。〈王文興的傳統與現代情結〉。《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頁219-225。
廖炳惠。2001.11。〈台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以《背海的人》下冊為例〉。《中外文學》第30卷6期:75-92。
鄭恆雄。1987。〈從記號學的觀點看王文興《背海的人》的宗教觀〉。收錄於《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
鄭恆雄。1993。〈文體語言的基礎--論王文興《背海的人》的〉。收錄於鄭明俐主編《小說評論卷》。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3。台北:中正書局。
歐陽子。1973.05。〈論王文興《家變》 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中外文學》第1卷12期:50-67。
劉紹銘。1976.05。〈十年來台灣小說:一九六五-七五--兼論王文興的「家變」〉。《中外文學》第4卷12期:4-16。
劉建基(Chien-Chi Liu)。2010.01。〈翻譯、番易、褪色的現代主義:以王文興《家變》英譯本為例〉。《廣譯:語言、文學、與文化翻譯》第3期:43-54。
潘榮禮,蕭國和編輯。1978。《這樣的教授王文興》。高雄:敦理。
黎湘萍。2004.07.15-16。〈經典構成的因素:從白先勇、王文興到張大春〉。《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哥倫比亞蔣經國基金會中國文化及制度史研究中心主辦。頁189-207 。
顏元叔。1973.04。〈苦讀細品談家變〉。《中外文學》第1 卷11 期:60-85。
闕豐齡。1993.01。〈王文興、歐陽子等《現代文學》作家群〉。《臺灣文學史(下)》。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頁217-222。

【英文】
Chang, Han-liang (張漢良) (1992). “Graphemics and Novel Interpretation: The Case of Wang Wen-hsing.”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6: 133-56.
Chang, Sung-Sheng (張誦聖) (1984). “Language, Narrator, and Stream-of-Consciousness: the Two Novels of Wang Wen-hsing.”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1: 43-55.
----- (1993). 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 (1998).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aiwan Revisited - with an Analysis of Wang Wenxing’s Backed Against the Sea, part II.” in Tamkang Review 29.2:1-19.
Cheung Kao, Sally J.S.(鄭高錦雪) (1987). “Chia-Pien: A Revolutionary Chinese Novel of Today.” in Fu Jen Studies 11: 1-12.
Dolling, Susan Wan (1995). “Translator's Postscript.” in Family Catastrophe. By Wang Wen-hsing and trans. by Susan Dolli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55-85.
Gunn, Edward (耿德華) (1984). “The Process of Wang Wen-hsing's Art.”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1: 29-41.
Hillenbrand, Margaret (何依霖) (2007). “Wang Wenxing’s “Mother”: modernity, neurosis, and the incest taboo” in Literature, Modernity, and the Practice of Resistance: Japanese and Taiwanese Fiction, 1960-1990. Brill.
Hoyan, Hang-Fung Carole (何杏峰) (1993-1994). “Modernism in Taiwanese Fi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orks of Wang Wenxing and Bai Xianyong.” in B.C. Asian Review 7: 36-53.
Lee, Leo Ou-fan (李歐梵) (1990). “Beyond Realism: Thoughts on Mondernist Experim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ing.” in World Apart: Recent Writing and Its Audiences. Ed.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M.E. Sharpe Inc., 64-77.
Lee, Yu-cheng (李有成) (1982). “Wang Wen-hsing and Western Literary Genre.” in Chungwai Literary Monthly 10.11 : 176-93.
Lin, Hui-Ling (林專玲) (2002). “Ideology and Poetics in Wang Wen-hsing’s Chia-p’ien and James Joyce’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ng Man.” in Dong Hwa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 4: 213-60.
Lupke, Christopher (陸敬思) (1998). “Wang Wenxing and the ‘Loss’ of China.” in boundary 2 25:3: 97-128.
----- (2003). “The Taiwan Modernists.” in 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East Asian Literature. Ed. Joshua S. Mostow. New York: Columbia UP. 481-87.
Marchand, Sandrine (2006). “Wang Wenxing ‘Back to back’ with the Present.” in China Perspectives (Hong Kong). n.65: 46-55.
----- (2009). “Poetic or Naïve, Similes in the Novels of Two Taiwanese Writers, Wang Wen-hsing and Ch’en Ying-chen.” in Of Writers and Similes. Arras: Artois UP.
Martin, Helmut (1992). “Such a Symphony of Written Characters One Must Not Allow to Disperse.” in Martin, ed., Modern Chinese Writers: Self-portrayals. Armonk. NY: M.E. Sharpe. 194-95.
Sciban, Shu-ning (黃恕寧) (1993). “The Structure of Jia bian: A Reflection on the Studie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in East Asia Forum. Vol. 2. Toronto: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36-49.
----- and Ihor Pidhainy(editor)(2015). Reading Wang Wenxing: Critical Essays. Cornell Univ East Asia Program.
Shan, Te-hsing (單德興) (1984). “Wang Wen-hsing on Wang Wen-hsing.”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1 :57-66.
----- (1985).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in Wang Wen-hsing's Fiction.” in Tamkang Review 15(1-4): 523-45.
Shu, James C.T (1980). “Iconoclasm in Wang Wen-hsing's Chia-pien.” in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Ed. Jeannette L. Faurot. Bloomington: Indiana UP. 179-93.
----- (1980) .“Iconoclasm in Taiwan Literature: A Change in the ‘Family’.” in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2.1: 73-85.
Riep, Steven L. (饒博榮) (2001). “A Case Of Successful Failure: ‘Dragon Inn’ and Wang Wen-hsing’s Critique of Official History and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Selected Papers in Asian Studies. New Series #67. 1-34.

【其他外語部分】
Le Mouel, Pascale (1987). “Wang Wenxing Presentation d'un Auteur et Traduction de Deux Nouvelles Typhon et la Ligne du Destin.” Thesis. 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Loivier, Camille(1999). “Avant-propos.”Processus Familial. Par Wang Wenxing. Traduit par Camille Loivier. Ales: ACTES SUD. 7-13.
Marchand, Sandrine(2007). “Religious Thinking in Wang Wen-hsing’s Novels.” in Religious Thinking in Asian Literature. Ed. Muriel Détrie. Paris: Youfeng Editions. 173-83.
“Les Belles Lettres Taiwanaises à Paris.” Dimanche 1er août 2004(來源:http://ppt.cc/d6LiT)

【碩博士論文】
1. 黃彥瑄。2018。〈王文興《十五篇小說》研究——以原型批評為主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期刊論文】
1.張孝慧。2018.06。〈評論:王文興——剪翼史〉。《漢語基督教學術論憑》,第25期:197-201。
2.王文興。2018。〈跨領域文學例講〉。《東海中文學報》,第35期:1-14。
3.林雯卿。2018.03。〈王文興小說語言主體性之生成初期探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7期:75-100。
4.吳瑾瑋。2017.12。〈王文興《背海的人》之句式風格分析〉。《成大中文學報》,第59期:181-215。
5.侯作珍。2017.11。〈從深坑澳到海東:論王文興《背海的人》和李永平《海東青》的後殖民國族寓言〉。《嘉中中文學報》,第12期:121-150。
6.陳秀玲。2016.12。〈慢讀,解讀王文興〈玩具手槍〉〉。《長庚科技學刊》,第25期:43-62。

TRANSLATIONS